让党徽在“历山飞虹”之上熠熠闪光
——记济南市公园发展服务中心优秀党员王建纲
作为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千佛山,你可曾徒步登顶?除了徒步外,还有另一种可俯瞰全山的轻便方式,那就是坐缆车上山。千佛山的游览索道被誉为“历山飞虹”。红、黄、蓝三色搭配的索道吊篮外观亮丽,驾着“彩虹”身在蓝天俯瞰泉城大地,心情格外舒畅。
千佛山游览索道于1993年9月建成,至今累计运送游客400余万人次,30年保持安全运行零事故。数十年安全运行、为游客提供周到服务的背后,有这样一群人,他们肩负起了游客安全乘坐架空索道的重责,常年与冰冷坚硬的索轮、吊篮、索道支架打交道,在高空爬上爬下。党员王建纲作为带头人,在担任索道负责人的12年里,始终把安全视为“头等大事”,用强烈的责任感、使命感和过硬的技术本领,带给游客放心舒适的乘坐体验,让党徽在“历山飞虹”之上熠熠闪光。
安全是索道的生命线
千佛山游览索道全长1200米,66个吊厢篮,每天上上下下上千人次,客流高峰日运送量上万人次,稍有闪失,后果不堪设想,因此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。每天,王建纲和同事都要把整条索道的124个托、压索轮,66个吊篮,8个索道支架全部检查一遍,并核对设备安全运行的18组数据。
悬在高空,左右轻晃。俯瞰,是数十米深的山体,让人望而生畏。可王建纲对这样的工作场景,早已是游刃有余。他灵巧地从吊厢翻上20多米高的索道支架,和同事们认真看、仔细听,看轮组上的钢丝绳位置、支架构件、支架基础和沿线环境等是否正常,听轮子轴承的运转声音、车厢通过支架的声音等是否异常。不时地,一阵山风吹过,微凉,王建纲的衣服却早已汗湿,他跪在方寸之间的支架上,半趴着身子,目不转睛盯着每一寸缆绳从指尖划过……
“1200米的缆绳,每一寸都要盯着过一遍。”王建纲透着一股子认真劲儿,“要紧紧盯住运动的绳索,全段都要盯到,看绳索有没有断丝、裂纹,这关系到每一名游客的安全。”
黄金周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
千佛山是济南著名的旅游景点,国家级风景名胜区,外地游客来济必打卡景点之一。由于旅游工作的特点,工作人员节假日加班加点成为常态。尤其每到黄金周,王建纲和同事们都要连续多日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。
前不久的“五一”假期,疫情过后客流量“井喷”,乘坐索道的游客每天都排起“长龙阵”。为保障安全运行,王建纲和团队成员一大早6点多就开始对索道进行早检,“遇上假期,景区游客量大,就要一早检查,要比平时进行更全面的体检。”同时为缓解游客长时间排队等待的疲劳,王建纲还及时在上下站口设置了饮水点,为排队游客提供绿豆汤解暑,安排专人疏导游客队伍,热情解答游客问询,让游客感到“有温度”的服务。
夜幕降临,当安全送走最后一批游客,一般都是晚上7点多了,但是王建纲和同事们的工作并没有结束,他们还要对索道站房内设备进行晚检,检查索轮轮衬磨损情况、钢丝绳张力等。为了避免假期索道突发停车,保障索道应急运行,他带领检修团队来到机房,测试备用驱动设备运转情况。王建纲和同事们在切换动力后,发动了9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,顿时,机房内响起了震耳欲聋的轰鸣声。
当全部检查确认完成后,空中的繁星渐渐明亮起来。王建纲和同事们已是一身疲惫,但一想到第二天游客们都能正常安全地乘坐索道上山,他们异口同声:“值!”
创新在实践中提升技能
王建纲1998年参加工作,2011年起担任千佛山索道站站长。12年来,除了带领团队正常检修、排除故障,保障运行,他还凭借着好琢磨、爱捣鼓的“特长”,加上十多年的检修经验积累,总能时不时地闪出创新的“小火花”。
夏季高温时,由于索道推杆电机始终高速运转,外壳温度最高可达90多摄氏度,极易造成温度过高报警停机,这也就意味着,游客可能会在索道运行完全安全的情况下,被悬在半空。王建纲带领机修班组经过反复测试,在电机外侧加装了轴流风机,定向对推杆电机进行降温,使温度降至70℃—80℃之间,大大降低了索道出现不必要紧急停车的概率。
对于索道日常维护来说,最易磨损的就是托、压索轮衬。机修人员更换轮衬常年采用手动液压装置,费时费力。王建纲在工作中不断摸索、改进,最终设计并完成了一套电动液压换轮衬装置,更换时间从以前的30分钟缩短到10分钟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索道驱动小车部分由于电缆多、线路复杂,给日常维保造成诸多麻烦。为此,王建纲带领机修班组对电缆桥架进行了改造,将固定桥架改良为可升降桥架。此项改造还上报国家知识产权局,取得了实用新型专利授权
类似的小创新、小发明,王建纲还有一箩筐。尽管已经身处管理岗,他却依然奋战在一线,排除故障后的成就感让他乐此不疲。作为一名刚刚加入党组织的新党员,王建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勇做先锋、敢挑重任的职责与使命,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乐于奉献、大胆创新的时代风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