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
>服务>防灾减灾>有害生物防控

济南市园林和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2025年第5期(专刊)

发布日期:2025-05-19

浏览量:

字号:[ ]

济南市2025年主要林业有害生物

发生趋势预测

根据美国白蛾、杨小舟蛾等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情况,结合天气预测情况,综合15个区县对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意见,2025年我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仍属偏重发生态势。具体情况如下:

一、美国白蛾

(一)越冬代成虫监测情况

截至512日,全市共诱捕到越冬代成虫5246头,较去年同期减少约40%。减少因素分析:一是降水偏少,以商河为例,截至57日,2025年降水56mm,较常年60mm,少4mm。二是4月底至5月初温度偏低,日均温较常年偏低1-2℃。全市越冬代成虫诱捕数量虽整体呈减少趋势,但部分区县2024年第三代美国白蛾发生重的区域诱捕数量仍居高不下,单个诱捕器诱捕成虫数量超过600头。

(二)气象因素

5月中下旬,第一代幼虫孵化高峰期前后(30%-80%)是决定其发生程度的关键期。如遇30-32℃以上高温和干燥天气,初孵幼虫易死亡,后续发生较轻;如常温、湿度大,则存活率高,后续发生较重。根据目前天气预报情况,5月中下旬30-32℃以上高温有7天,且以阴为主,预测今年幼虫死亡率将低于2024年和2023年。

(三)第一代美国白蛾发生趋势预测

1、发生面积与发生程度。第一代美国白蛾发生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,发生程度整体呈减轻或略减轻趋势,但天桥区、章丘区、济阳区、莱芜区、商河县、高新区、先行区等区县仍存在中重度发生区域。

2、发生期。4月底5月初低温,以及2024年发生第四代美国白蛾等因素影响,2025年美国白蛾越冬代成虫羽化时间拉长,卵期也加长,造成第一代幼虫危害期较常年迟且长,预测推迟5天左右,给第一代美国白蛾防治工作带来不小挑战。

(四)第二、三代美国白蛾发生趋势预测

我市降水量在7-8月可能大而集中,这种气象因素有利于第二代幼虫繁育,预测第三代较重发生可能性较大。个别年份在第三代美国白蛾在我市突然暴发,推测原因是部分蛹受气候影响存在滞育现象。2025年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较大,因此各区县仍不能放松警惕,加强虫情监测,做好防控应急准备和部署,做到有备无患。

(五)防控建议

1、切实做好监测预报。面对美国白蛾发生出现的新变化新形势,要加强对美国白蛾的监测调查,优化监测点布局,及时、全面开展虫情监测和调查,尤其是对村庄四旁及机场周边、收费站周边、河道和道路旁的片林、养殖区域周边等美国白蛾虫源集中区域的监测调查,及时、全面、准确的掌握辖区内美国白蛾发生形势,把握最佳防治时机,选择最佳防治措施,为精准防控提供可靠依据。

2、真正做到精准防控。根据越冬代成虫监测结果和发生趋势预测,不建议轻度发生的区县大面积大范围的飞防第一代美国白蛾。各区县根据监测调查结果,坚持实用、适用原则,宜飞则飞,宜地则地,提倡地面防治和物理防治,在中重度发生区域可采取小规模、小范围的飞防措施。飞防是应急防治措施的一种,切不可作为预防性措施。当虫口密度高时,开展飞防可快速压低虫口数量,是非常高效和必要的,但是虫口密度低时采用飞防措施会极大地杀伤天敌,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,易引起其他有害生物的暴发。

3、大力提倡绿色防控。防控第一代美国白蛾对降低全年虫口基数极其重要,是全年防控工作的关键所在。轻度发生的区县可综合采用悬挂诱捕器诱捕成虫、人工剪除网幕和释放周氏啮小蜂的绿色防控措施开展防治工作,既能控制虫口密度,又不损害生态环境,尤其适宜村居四旁、居民小区。

4、按时做好防效调查。每世代完成防治后要进行全域防治效果调查,尤其是村庄四旁、机场周边、收费站周边、河道和主要交通干道旁的片林、养殖区域周边等美国白蛾虫源集中区域,对于漏防或者防治效果差的区域,要及时补防,防止出现防治盲区死角,确保防治效果。

5好应急防控准备。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具有突发性,防治具有时效性。各区县要提前做好应急防控方案,备足防治药剂、药械,一旦林业有害生物突发、暴发,能立即响应、快速防治,不贻误防治时机。

 

二、杨小舟蛾

(一)杨小舟蛾发生形势

杨小舟蛾即将进入第一代幼虫危害期。以目前第一代杨小舟蛾发生情况,不能较准确的预测全年情况。

杨小舟蛾主要发生在我市沿黄区县,由西往东依次是平阴县、长清区、起步区、历城区、济阳区、高新区、章丘区和商河县,均有叶片被吃花吃光的现象发生。天桥区和槐荫区也有杨小舟蛾危害,以轻度发生为主。2020年之前,主要是78月份的第三、四代杨小舟蛾危害较重,吃花吃光叶片,近年来尤其是2024年,部分区县、局部区域从第二代就出现叶片被吃花吃光的现象,直至第五代仍有中重度发生区域,危害世代增多,危害期增长。

杨小舟蛾受土壤、水分以及降雨等因素影响非常明显,各区县发生期不一致,甚至同一区县各地块间的发育进度也不同。成虫羽化遇降水,有利于发生,幼虫危害期如遇晴天,则利于大暴发,因此杨小舟蛾的发生与气象密切相关,不能过早准确预判,必须做好监测调查。2021年以来我市杨小舟蛾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呈双增长现象,2025年发生防治形势仍不乐观,需警惕杨小舟蛾局部暴发成灾。

(二)对策建议

1、加强巡查监测和发育进度调查,及时发布预报,启动防控部署。2021年以来我市杨小舟蛾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呈双增长现象,各区县要提高警惕,切实做好杨小舟蛾监测调查工作。杨小舟蛾第45龄取食量激增,被称为暴食期,可短时间内将叶片吃花吃光,因此必须掌握好第二至四代幼虫1-3龄危害初期进行防治。6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,尤其是杨小舟蛾常发区、易发区,必须密切监测、精细调查,加大调查频次,扩大监测面,准确掌握虫口密度、发生程度、发育进度、发生面积等信息,为精准防治提供可靠依据。

2、做好飞防应急防控方案。(1)明确各区县发生重点区域。对2024年发生重、历年重发区域,干线道路、河流两侧,关键节点等,给予重点关注和适时防控。(2)杨小舟蛾受气候因素影响极大,须精准监测和预报,做好应急飞防准备,第二至四代一旦暴发,及时防治,避免大面积暴发。建议各区县预留飞防资金,列入政府预算;非必要不飞防,不进行预防性飞防、例行性飞防。(3)为保护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,应急飞防使用触杀性+胃毒性无公害药剂。建议使用阿维或甲维•灭幼脲/除虫脲复合制剂。

三、其它害虫

(一)小线角木蠹蛾

1、寄主种类多。主要危害白蜡树,同时广泛危害国槐、法桐、五角枫、栾树、海棠、银杏等园林树木。

2、发生期长。每年5月中旬至9月初为成虫期,约100天;幼虫发育2年跨3个年头。成虫飞翔速度快、距离远,产卵量大(31-970粒,平均260粒),卵孵化率高(90%以上),繁殖量大;幼虫危害隐蔽,一旦钻入坚硬的木质部极难防治;寄生性天敌少。

3、幼虫全年可见。树干内主要有两部分幼虫:一是当年6月下旬—9月上中旬新孵化的幼虫,危害至10-11月在韧皮部越冬(极少在木质部);二是上年孵化的幼虫第2年全年危害(主要在木质部、少量在韧皮部)、第33-8月(全部在木质部)继续危害。

1)当年生小幼虫。成虫和卵从5月上旬至8月下旬均可见,当年新孵化幼虫期为5月中下旬至9月上中旬。小幼虫孵化后,钻入皮下及韧皮部蛀食,危害至11-12月开始越冬(发育至4-7龄,当年孵化的幼虫极少蛀入木质部)。

2)中高龄大幼虫。第23-4月气温回升后,上1年孵化的幼虫继续危害,随着虫龄增大,陆续钻蛀到坚硬的木质部内,10-11月以中高龄大幼虫再次越冬;第33-4月这批幼虫苏醒后继续危害,陆续于58月间老熟、化蛹、羽化成虫、产卵,进而孵化新1代幼虫。

3)幼虫群集危害。幼虫常十几头甚至数十、百余头扎堆危害。小幼虫先蛀入树干皮层和韧皮部危害,后蛀入木质部,形成不规则、相互连通的蛀道(与天牛幼虫1蛀道1虫的为害状明显不同)。受害处多肿胀或畸形,蛀孔外为缀连的虫粪与木丝屑;重复受害的树木,则有大量羽化孔和成群的半露蛹壳,树势衰弱,较易发现;重者风折枯死。

4、防治措施

1)诱杀成虫。小线角木蠹蛾5月上旬至8月底,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,或悬挂性诱捕器诱杀雄蛾(每个诱捕器可覆盖方圆50-100米即10-50亩,或者行道树林带100-200米挂1个诱捕器;1月更换1次诱芯),可显著降低成虫数量,压低虫口基数。

2)树皮穿透剂+药剂:最佳喷药时期为7-9月,多次喷药,防治仍在韧皮部、形成层内的小幼虫效果最好;也可以在10月上中旬一次性喷药防治。其次为4-5月,防治在韧皮部和浅层木质部的中小幼虫效果较好。

1)艾高特套装:侬悦强渗剂100mL+40%毒死蜱100mL(或15%氯氟•吡虫啉100-200mL,或菊酯类100-200mL),兑水15千克,用直喷头直接喷布于受害的树干肿胀和排粪处,喷湿略下流为宜;喷淋树干。成本很低,每株0.2元左右。

2)透翠套装:树皮穿透剂200mL+10%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0mL,兑水30千克,用法同上。防治成本高。

3)国光秀剑套装:助剂(96%聚硅氧烷类化合物500mL+秀剑(12%噻虫•高氯氟)500mL+必治(40%啶虫•毒死蜱)200mL,兑水15-30千克,用法同上。防治成本高。

3)树干注药:干基打孔注入40%氧乐果乳油2-3倍液,或者在幼虫蛀孔处用注射器注入菊酯类、有机磷类等杀虫剂2-3倍液,有一定杀虫效果。

(二)蚜虫、蚧壳虫、木虱等刺吸性害虫

受干旱影响,今年蚜虫、蚧壳虫、木虱等刺吸性害虫发生严重。

防治措施:

1)生物防治:保护和利用天敌,蚜虫的天敌种类很多,常见的有瓢虫、草蛉、食蚜蝇、蚜茧蜂、蚜小蜂等。天敌真菌中,最重要的是蚜霉菌属Entomophthora),它在蚜虫体外寄生。适当栽培一定数量的开花植物,有利于天敌活动。

2)药剂防治。选用10%吡虫啉1000倍液、50%氟啶虫酰胺5000-7500倍液、25%噻虫嗪3000-4000倍液,间隔7-10天喷一次。